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人 >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虚拟人颠覆传统影视创作模式?好莱坞演员大罢工背后的新机遇与挑战

2023-11-07解决方案
随着生成式AI(AIGC)技术的发展,传统影视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与之结合的虚拟人技术又为影视行业是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代表美国约16万名演员的“演员工会—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联合会”投票通过罢工行动,至此美国好莱坞影视工业六十多年来首次面临全行业停工。

据了解,这场“好莱坞罢工风波”从今年5月初开始,由美国编剧工会组织旗下成员率先发起,并逐渐从编剧领域延烧至演员行业,导致好莱坞两大工会历史上首次同时罢工,美国娱乐业制作停摆。此次大规模罢工的核心原因主要集中在反对人工智能在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中的使用,及行业内薪酬“严重缩水”等方面。

随着生成式AI(AIGC)技术的发展,传统影视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与之结合的虚拟人技术又为影视行业是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呢?

为此,“Metaverse元宇宙”邀请到了天娱数科(002354.SZ)旗下的北京元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屹呈和北京元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王智武一同探讨虚拟人是否有颠覆传统影视创作模式的可能性,跨越影视行业界限。

虚拟人和真人的权益平衡点

问题一:我们知道,其实虚拟人技术很早以前就应用在国外的影视中,例如《星球大战》、《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相对来讲国外应该对虚拟人的应用并不会陌生。本次美国演员劳资双方主要分歧在流媒体作品分成和人工智能AI的使用,更具体一点是虚拟人的深度应用。考虑到美国的演员工会自1980年以来从未罢工过,两位认为为什么本次虚拟人让演员如此敏感,不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形式也要和资方杠到底呢?

郑屹呈:其实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对于演员和编剧工会来说,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因为他们需要争取更多的权益。而对于资方来说,也是一场生死之战,因为他们需要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益。

在国外的影视制作中,通常会进行试拍,然后平台审核通过后才会进行正式制作。但是现在,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很多迷你工作室在试拍环节不找真人编剧和演员,而是通过AI生成的形式来制作样片。这是影视创作环节中的一个例子,编剧和演员正逐步感受到威胁,因此,演员工会和编剧工会也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争取。

然而,对于资方来说,目前市场并不乐观,他们更关注的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因此,在双方争议不断的情况下,至今为止没有找到解决方案。未来,需要各方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平衡,以保障演员和编剧的利益,并希望资方能够产出更好的内容。但是目前,这个平衡尚未找到,所以这个问题可能会成为一场持久的战斗。

王智武: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些演员来说,他们可能认为这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或者可能认为这个技术还不成熟。这两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矛盾。

因为在国外,做这种CG的成本实际上是相当高的,哪怕是换脸或者用虚拟人物替代真人,都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达到电影级别的水准。所以他们可能觉得,为什么要花这么高的成本去使用这种技术,不如继续使用真人演员。这是他们从技术角度担心的第一个问题。

但是为什么又有人担心技术会变得非常成熟呢?因为如果技术真的变得非常成熟,未来有一天,就面临着失业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我只需要授权我的虚拟形象给别人来训练,并且可以通过扫描我的2D或3D形象给他们,然后签署协议,那我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我的虚拟形象,而无需他们的同意,那我可能就成了一个工具人了。对于演员来说,这是致命的。所以我认为大家对这个技术是存在矛盾的。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面临很大的变革,不仅仅是演员,我们在国内也可以看到互联网和AI技术正在改变整个环境,每个人都被迫进行改变。我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点灯人的工作被普及后,他们开始罢工,因为他们感到被取代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术进步可能会导致某些工作被替代。

我认为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很强大了,只是大家还不愿意承认或者行业内的标准还没有统一。但是我相信如果这个技术的标准统一并且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些事情肯定会发生。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使用它来辅助我们的工作。

虚拟人对创作者和资方都有利

问题二:我其实有一个观点,对于资方而言,一些真实的演员出现塌方事件的概率也还是有的,就像近些日某杨姓和张姓女演员因为疯马秀事件引发禁言他们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受到了影响,以及近日steam上的爆款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也出现了里面的演员网上开撕,如果还有续作,原班人马估计凑齐还是很有难度的。相比之下,一些演员角色使用虚拟人来替代,好像对产品创作方和发行方而言还是一件好事?

郑屹呈:我自身也是一个内容创作者,所以我是既站在内容创作方又站在了资本方的两个角度对此进行思考的。其实不论是艺人的“塌房”问题还是创作的成本问题,我认为是可以通过AI换脸、大模型或者其它更高效率的内容创作方式去解决的。

但是,对于编剧来说,他们不希望他们创作的素材被用来训练AI,因为这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善的AI知识产权制度,比如对于AI创作并书写故事,它是否具有知识产权,目前尚无定论。但对于我们自己所创作的内容来说,肯定是有版权的,因为它会标明是由谁创作的。

因此,更多的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AI在创作中的一定程度的参与,也能满足人工创作的需求和保障内容创作者的权益。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我提升和输出好的作品,以获得市场的好反馈。而AI在提升效率和工作周期方面的确能够取得很大的进步,所以在找到这个平衡点之前,我们需要学会去使用工具。

王智武:实际上,AI是像一个道具,而人才是核心,决定了如何指挥AI,人的应用技巧决定了AI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现在达成的共识是应该开始接受AI技术的使用,因为AI已经到来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而不是抗拒这些技术。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虚拟演员或虚拟人的使用是有好处的。首先,虚拟人物不会塌房相对来说更可靠,且成本较低,可以随时工作。此外,虚拟人物的塑造灵活性更强,我们可以根据粉丝的喜好来定制虚拟人物,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如果粉丝喜欢二次元,我就可以给他们推送二次元内容。这样能迎合粉丝的喜好,拉近虚拟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

另外,有一个有趣的点是,当演员走红后,可以利用其AI形象进行跨界表演,例如唱歌、跳舞、说英语或相声等。这样能让粉丝的范围更广,为演员开拓更多的机会。因此,对于真人演员来说,应该积极接受AI的发展,这样可以让自己的道路越走越宽。

技术进步显著,硬件仍有差距

问题三:在近年来,国内“长江七号”,“花千骨”等影视中已经出现了虚拟形象与演员互动的场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的国内虚拟人相比之前的虚拟形象在制作、技术、表现方面有那些突破与升级?与国外还有哪些差距呢?

王智武:从技术方面来讲,国内最近几年的制作技术进步非常快,差距越来越小。有几个方向的突破国内做得比较靠前:首先是在美术制作方面,虚拟人的形象越来越逼真,细节处理也很好,质量更高;其次是在技术层面,如动作捕捉技术、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大模型训练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而且在声音的表现上已经追赶上了国外的水平;还有就是在内容表现和应用场景方面,国内在虚拟人的表现、CG应用和元宇宙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

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国外在算力、硬件设备、应用场景和游戏方面优势明显,而国内在虚拟人的应用和游戏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存在差距,但国内仍在努力拓展,希望在这些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郑屹呈:国内的虚拟人技术一直在不断提升,比如元圆科技的天妤在细节和表情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国内和国外在虚拟人技术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定制化和商业化方面。国外更多偏向于标准化和非定制化,而国内更偏向于定制化。

在商业化模式方面,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国内的虚拟人内容还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国内的内容输出多集中在新颖的创意和创作输出,如元圆科技的安思鹤就是通过内容创新去和用户进行情感嫁接,提供内容价值。

国内的虚拟人产出内容的成本较高,因为需要更多的创意能力来保持持续的内容输出,更注重内容的创意和创作方面,国外更注重人性化的服务。不同的虚拟人在定位和发展方向上也各有特色,比如天妤是首个文化出海的国风虚拟数字人,聚焦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安思鹤则是全网首个由AI全流程打造的虚拟数字人,以青春活力的形象深受用户的喜爱。总体来说,国内虚拟人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改进。

AI浪潮助力虚拟人发展

问题四:我们了解到,天妤自从出道到现在,除了社交平台短视频,在屏幕前已经有了很多展示案例。对比起前两年,从去年底蔓延的生成式AI风潮中,虚拟人行业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虚拟人的创作和表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那么,具体来说,AI技术浪潮的出现对虚拟人行业发展有哪些具体影响?

郑屹呈:AI在虚拟人技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虚拟人可以运用AI的力量实现与真人的交互,包括问答等。另一方面,AI在虚拟人的内容创作方面也可以帮助降低成本,优化周期,提高频率和工作效率。例如,安思鹤就可以使用AI在10秒到20秒内产出一张图片,相比原先的时候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和周期。AI的优秀表现让虚拟人的制作周期和人员成本降低,并提高了产出效率和价值频率,最终使虚拟人的商业化更高效。总的来说,AI在虚拟人技术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拟人化”黑科技遥遥领先

问题五:在今年的服贸会上,元境科技不仅发布了自研的企业级大模型,这款大模型能够为企业级虚拟数字人赋能,还发布了新一代虚拟数字人江凌枫,同时还有全息3D虚拟数字人交互解决方案「元享数字魔盒」。想请教一下,对比起其他的虚拟人开发公司,元境科技有没有能够碾压同行的黑科技?

王智武:虚拟人物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其智慧、趣味性和形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制作虚拟人物时引入了一些最新技术。首先,我们将江凌枫定位为新一代AI虚拟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给他加入了一个实时互动的肌肉系统。肌肉系统原本用于传统影视制作中,加入肌肉系统后,虚拟人物的动作就不再僵硬,肢体更协调,说话时有更强的张力和表现力。

其次,我们加入了一套多情感的表情模拟系统。虚拟人的表情一直是制作中的难点,此次我们研发了一套最新技术,实现了表情的细腻表现。

第三,我们给它加入了动作。虚拟人在说话的时候,动作是如何来的呢?我们借助AI驱动让虚拟人自己去判断、决策动作。我们希望虚拟人能有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因此,在说话时,自主决策的动作都是用我们深度学习过的一些动作来实现的。

我们希望通过引入肌肉系统、多情感表情模拟系统和AI驱动的动作,打造出更高质量、更有趣味性、更具智慧的虚拟人物。未来,我们的虚拟人将不会是单纯的由多段代码驱动的假人而是拥有自主决策权的智能体。

虚拟人也能拥有“身份证”

问题六:这两天漫威“黑寡妇”演员斯嘉丽·约翰逊对一家AI应用开发商提起法律诉讼。该公司在一则广告中擅自使用了她的姓名、肖像乃至声音,展示了她在拍摄《黑寡妇》时的幕后花絮,并用AI生成的邀请观众跟随“斯嘉丽”。在广告的最下方,开发商添加了“这段影像由 Lisa AI 制作,与当事人无关”的字样。 随着企业利用数字人来发展影视作品、周边衍生品等多元化业务,那么,随之而来的知识产业争议也会逐渐增加,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有那些解决方案呢?

郑屹呈: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已经将虚拟人视作一个主体,但从法律角度讲,虚拟人并不是一个民事主体。当前法律条款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虚拟人的肖像权、著作权或商标权等方面的问题。另外,虚拟人背后可能会有中之人,这涉及到中之人的权益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虚拟人的开发者在整个过程中承担何种责任。

现如今,很多虚拟人都是复刻或还原历史名人或当代明星的形象,这就涉及到肖像权问题。虚拟人作为一个综合体,其实需要将其拆分,放在各自适用的法律条款下进行评判。例如,虛拟人的肖像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问题需要分别处理。天妤在最初上线前,就已申请了包括原画、形象、服装等全套资料的版权,以及字体和字幕等方面的保护。

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将虚拟人的不同方面进行拆分处理,而未来,当虚拟人能成为某种智能主体时,有必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整合。这意味着未来法律需要为虚拟人这类新兴事物制定更具体的规定和条款。

现在有些平台不允许AI的直播,主要是因为监管的安全性问题。对于真人直播,实名认证可以找到背后的账号所有人,但对于AI的直播,无法确定谁对此事负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平台明令禁止AI直播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涉及到AI换脸诈骗的问题。有一天,我给父母打电话科普了一下这个情况,并提议我们制定一个暗号。如果我要向他们借钱或拿钱,他们可以问我最不喜欢吃什么,虽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我觉得大家应该提高警惕。

我希望未来能够有一个类似于身份证的配套系统来评估虚拟人或数字人的信用度、安全性等指标。就像我们在选择真人代言人时会考虑口碑和过往经历一样,虚拟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类似身份证的东西,比如智力水平、是否翻过车以及在排行榜中的排名等。这些指标更多取决于安全性,而不是娱乐性。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统一的规范,这是一个行业的标准规范。

王智武:我认为这个诉讼是合理的,因为首先使用的声音和肖像文件确实未经授权,我认为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还需要政策出台,否则钻空子的人会很多,虽然我们不钻空子,但不代表同行不会。举个例子,之前ChatGPT很火的时候,有人想用保险行业的数据训练虚拟人,但一旦上传就泄露了,如果不训练,不代表同行不会训练。所以这时候就很麻烦,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因此,为了让虚拟人和AI技术在行业中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虚拟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等进行约束和规范。现在技术更新很快,比如换脸诈骗等等问题。首先我们个人必须有法律风险意识,其次需要有公信力的部门出台一些措施,比如给虚拟人发身份证,有了身份证后,虚拟人才是合法的,我们可以授权使用,这样就变得简单化了。所以需要有一条完善的法律链路来约束和建立授权同时优化管理机制。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在影视作品中,虚拟人物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多创新和前卫的元素,同时也为制片方提供了一种更具灵活性和成本效益的选择。然而,虚拟人物是否会取代真实演员、如何兼顾保护演员权益与发挥虚拟人物技术优势等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文章评论